離開六十石山,我們繼續往南走,來到了台東的池上鄉
台東的池上米遠近馳名,許多人來到此地,絕對會品嘗當地有名的池上便當
而「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」正是我們想要走的景點
不但提供可填飽肚子的池上飯包,還有可以長知識的飯包歷史介紹
現在咱們就來好好的逛一下吧~
民國89年,集山機構將60年的池上飯包老店,導入新的經營團隊,重新命名為「悟饕池上飯包」
民國91年與「池上鄉公所」及當地士紳捐助早期農家器具而成立「池上飯包博物館」
將這一甲子以來的飯包歷史與文化展現給遊客
而後於民國98年又從靜態式的飯包歷史及農家文具展覽,升級成互動體驗式的導覽
讓遊客在吃著池上飯包的同時也感受到飯包精神與文化
將飯包歷程以模擬早期實景的方式呈現給遊客
體現古早味與一些即將消失的早期文化,並重新命名為「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」
文化故事館外最吸睛的就是停放在門口的這兩台DR系列普通車型火車
是早期東部幹線的專用火車
擺放在這似乎更能營造出當時的時空背景,叫賣文化的體驗才能顯現
讓遊客可以沉浸在那個年代的氛圍裡
池上車站的「火車與月台」,是池上飯包的發展源頭,也是池上飯包的文化指標與精神所在
知道池上的地名由來嗎??
池上鄉的古名叫大坡(TAPO),用阿美族話是大池的意思
而池上鄉因為在大坡池的上方,所以才稱之為「池上」
很喜歡紀錄這兩父子之間的互動
一個是愛耍酷又愛搞怪的難搞小子
另一個是有著赤子之心的慈父(其實是為了兒子而裝年輕,呵~)
火車車廂內部改造成可以用餐的空間
買了份便當,在裡頭用餐,應該是個很特別的體驗吧
只是夏天炎熱的天氣,待在車廂裡還蠻悶熱的
還是到室內吹冷氣比較涼吼~
這樣的場景是不是還蠻適合上演一齣車站送行的戲碼阿?
(不禁讓人想哼起張秀卿的車站~)
車廂旁的月台,則是用舊式的火車座椅所規劃的用餐區
還記得月台上背著木盒叫賣便當的身影嗎?
故事館還有擺放木盒提供拍照,讓遊客體驗叫賣文化
(來喔~便當~好甲ㄟ便當~)
喜愛收集紀念章的朋友,現場也有不少紀念章可蓋
花了不少時間在外頭拍照,現在就進去故事館內瞧瞧吧~
一進入館內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池上名特產
都說池上是米的故鄉了,想當然的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包米
原本想扛包米回家的,但想到家裡很少開伙,米應該會被放到過期吧…
哎~我看還是算了吧…
古早味的零嘴也不少
另一邊就是室內的用餐區了(就不多做介紹了)
文化故事館2樓有詳細的池上飯包歷史、製作流程、飯包特點說明及介紹...等
接著就上2樓參觀吧
「飯包是做給出外人吃的,一定要用心做。」
創辦人的一句話,說出悟饕池上飯包的精神,也正是台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寫照
池上飯包的歷史,要從昭和十五年(西元1940年),李家阿嬤陳雲女士的蕃薯餅說起...
光復前後,花東鐵路由花蓮至台東約需8小時的車程,來往旅客皆需自備食物充飢
而當時陳女士在車站前賣番薯餅服務旅客,後來為體諒出外人的辛苦,開始製作「飯包」在月台叫賣
初期的「池上飯包」是用曾經進貢日皇的池上米,炊製成米飯
再以手工捏製成三角形飯團,放在竹葉上
然後加上卜肉、黃菜頭、烤肉乾...等配菜,最後以油麻繩繫牢,頗受旅客青睞
隨著時代的演變,後來用鴨掌柴製作成木盒
取代竹葉、油麻繩的包裝,使得池上飯包有另一種風味
但在當時並不稱之為便當,而叫作「飯包」
再加上並不是馬上就要吃,所以為了保鮮,飯菜都要做得乾一些,以維持鮮度及口感
這就是「飯包」的特色
以上這些飯包的歷史由來,在牆上的看板上都有詳細的敘述及記載
另外現場還有擺放各個時代的飯包模型
像這個就是當年李家阿嬤在月台上叫賣的蕃薯餅
第一代的包裝材料
第一代的飯包其實還蠻像現在的三角飯團耶
2樓除了介紹飯包的歷史以外,另一邊則是展示古早農家器具
這堆積成一座小山的金黃色稻米,正是池上人賴以為生的物產
還有一區展示許多早期生活文化的復古場景
《早期懷舊復古教室》
看著牆上的大算盤、老舊的課桌椅,腦中浮現出許多學生時期的回憶
故事館內所收集到的課桌椅僅是30年前,其實真正再早期一點的是二個人共用一張桌子
中間還會劃一條線,要旁邊的同學別越線了呢~
像麻麻我就用過這樣的桌椅(哎呀!!這樣是不是就洩漏了年齡了呀!!)
這一老一小的同學竟然上課偷睡覺!!
是有沒有這麼累阿~還打了個這麼大的哈欠!!
罰你今天當值日生,負責擦黑板
順便測驗一下珠心算學得如何
《阿嬤的灶腳間》
為了讓遊客體會當時做飯包的辛勞,特別做了這個「灶腳間」
模擬當時燒材煮菜的情景,重現當時的廚房模樣
《洗衣場文化》
池上過去生活水平並不高,加上家庭自來水沒有普及的情況下
一般家庭婦女為了節省開支,都會把每天換洗的衣物帶往洗衣亭清洗
因此經常可以目睹三五成群的婦女蹲在溪邊洗衣的景象
到洗衣亭的婦女們,雙手忙著洗衣,嘴巴也沒閒著
大家東家長西家短的聊了起來,形成一種在地文化
《茶室文化》
POES是不是擺得挺不錯的阿??
要是能再換上旗袍,就更有小姐味了吧...呵~
逛完文化故事館後,該是品嘗道地的池上便當了
櫃檯上標示著各式各樣的便當價目表,任君選擇
下午5點就吃晚餐!!這應該是出來玩有史以來最早吃晚餐的一次吧!!
而且還不是吃大餐,是吃便當!!
來到池上飯包,當然要點他們家的招牌便當~正宗池上飯包80元
菜色有兩片豬肉片、豆干、滷蛋、香腸、燒肉、卜肉、酸菜、嫩薑、陰瓜
老實說...其實吃起來並不是非常美味,或許是吃那一份古早味吧
至於最重要的米飯,說真的...也吃不出米粒有特別的香Q
優豆點的~黃金排骨飯包80元
菜色有裹粉油炸排骨、豆干、滷蛋、香腸、高麗菜、榨菜、嫩薑、陰瓜
主菜排骨炸的還蠻酥脆的,優豆覺得好吃,其他的菜就還好...
對於池上飯包的評價,只能說整體表現普普,並沒有讓人驚豔的地方
反而對他們家所提供的飯後熱湯讚不絕口
因為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下,我們還能一碗接著一碗的喝
可見對湯的喜愛程度竟然比便當來得高耶...
來到池上,也別錯過大池豆皮店的在地美食
主要販售豆類製品,菜單上沒有多餘的選項,很單純只有4項
香煎豆包可是他們家的人氣招牌
不過要吃到它的話可要早點來,晚了可就明天請早囉~
(像我們下午2點多去的時候,就撲了個空...没吃到><)
只好點了杯豆花消暑一下
純手工製作的豆花,吃起來雖然沒有市面上所販售的豆花那樣滑嫩的口感
但吃得到豆花的真材實料,扎實與綿密的口感,以及淡淡的豆香味
想起小時候吃的豆花,有媽媽的味道
没吃到香煎豆包不死心,隔天一早從伯朗大道騎完腳踏車
在要回民宿的途中,剛好會經過大池豆皮店
就外帶了一份準備帶回民宿享用,另外還加點了杯豆漿跟豆花
(結果就在趕著退房的情況下,卻把這兩樣遺留在民宿的冰箱裡,哎~無緣的美食...)
看到這外皮被煎得金黃的豆包嗎!!
豆包本身就有用鹽巴調味,微鹹的味道再加上酥脆的口感,真的好吃耶~
要不是早餐的份量太多,不然應該可以一個人嗑掉一份豆包喔!!
要特別介紹一下這次在池上入住的民宿 ~艾若米
騎腳踏車到伯朗大道大概10~15分左右
跟伯朗大道周邊的民宿比起來,算距離有點遠了...
不過它的住宿環境以及房間的佈置,讓我很喜歡
於是早在半年前就已經預訂好房間了
其實在入住艾若米以前,對於民宿的觀感並不是很好
可能是因為本身對於民宿有著刻板的印象吧
總覺得不就是一般普通的住家,能有什麼特別的地方
因此在外過夜這麼多次,從沒想過要住民宿
但這次入住的艾若米,讓我很驚艷,顛覆了我對民宿的看法
没想到民宿也可以打造的這麼有味道!
當車子駛進民宿大門口時
哇~不禁令人眼睛一亮!!
映入眼簾的是這兩棟有villa渡假風格的建築物
建築物前方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及小池塘造景
是一個讓人看了很舒服的地方~
之前入住過不少飯店或是汽旅,對於住的環境
通常都只是隨手拍了幾張房間照片,並不會多做介紹
但艾若米卻讓人忍不住想多拍幾張照
只能說自己先前對民宿的成見太深了…
左邊這棟建築物是民宿的櫃檯,也是早餐用餐的地方
右邊這棟兩層樓設計的建築物就是旅人入住的房間啦~
2樓的左右兩邊是雙人房型(只有兩間),對外皆有露天陽台
不過似乎右邊的房間視野比較好,沒有遮蔽物,可以清楚看見四周的景色
而它正是我們今晚入住的房間喔!
穿越拱門,即是通往2樓的樓梯
房間外簡潔乾淨的梯間
這次我們訂的是觀雲雙人套房(平日2800元、假日3200元)
有一張加大雙人床,乾濕分離的浴室,重點是還有一個可以泡澡的浴缸
房間內的擺設簡單、空間寬敞
就是這個浴缸!!
可是讓我們一家三口泡了個很舒服的澡呢~
每間房間都有一個專屬的露天陽台及休閒躺椅,是不是很讚阿?
陽台的空間大,視野也很好,放眼望去,群山圍繞,好不愜意阿~
晚上還可以坐在躺椅上觀星呢
只是正逢夏天,實在很難待在外頭太久,所以在陽台的時間很少很少
真是浪費了這個可以放鬆的小天地...
從陽台俯瞰1樓的視野
隔天清晨從陽台上還可以看見日出喔!!
住宿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
我們安排了第二天一大早去伯朗大道騎腳踏車
但因騎車來回需要花點時間,所以趕不及回民宿吃早餐
民宿主人賴小姐還請人幫忙留了3份很有份量的早餐,讓我們回去梳洗完畢後再吃
真的很貼心的服務,而且早餐的菜色很不錯,味道也不錯吃,我們都吃得好飽喔~
這次入住的艾若米,讓我有了一次很棒的民宿住宿經驗
不僅住得舒適,早餐又吃得豐盛,民宿主人人很好又熱情
是一個值得住上一晚的家,真心推薦給大家~